
1. 农历三十,亦称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春节的前夜。
2. 这一天,传统上被命名为“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或“暮岁”,在民间通常简称为“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3. 除夕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视为“年关”,民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4. 在旧时,除夕对工商业者尤为关键,他们会在这一天结算账目,核实盈亏,并规划来年的经营。
5. 除夕与春节相连,习俗相似,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传统佳节。
6. “除夕”一词寓意着旧岁在此时结束,新岁自次日开始,代表着除旧布新的吉祥预兆。
7.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除夕的景象。
8. 《梦梁录》卷中详细描述了除夕的习俗:“十二月尽,俗云‘铅镇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大扒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9. 《万历嘉兴府志》记载了除夕的庆祝活动:“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10. 除夕守岁的习俗源自南北朝时期,至今仍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