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场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 战役背景:曹操平定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开始向南用兵。荆州刘表病死,刘琮继任荆州牧后,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轻装前进至宛、叶。曹操挥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南逃。
3. 长坂坡激战:曹操追赶刘备至长坂坡,刘备弃妻子逃亡,张飞断后,成功阻挡曹军,刘备得以逃脱。
4. 孙刘联盟: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和鲁肃见孙权,说服其抗曹。周瑜奉命到达番阳,劝孙权与刘备合兵迎战曹操。
5. 战役过程:曹操写信给孙权,称有水陆军八十万。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合兵迎战曹操。刘备驻军樊口,与周瑜会合。
6. 火烧赤壁:黄盖用火攻计,曹军战船被烧,曹操撤退。周瑜等率军追击,曹军伤亡惨重。
7. 后续: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周瑜等进攻江陵。刘备借荆州后实力壮大,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8. 影响:赤壁之战使曹操失去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孙刘双方借此胜役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9. 评价:曹操认为赤壁之战因疾病而失利。诸葛亮、步骘等认为孙刘联盟是明智之举。韦昭、陆机等对周瑜、程普等将领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10. 争议考证:赤壁之战地点存在争议,蒲圻说和嘉鱼说为主要观点。兵力方面,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
11. 文学描写:后代的文学家在创作诗、文、小说时,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夸张和附会的描述。如《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