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一】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大支撑,如果这四大支撑不能发挥其作用,国家就会灭亡。
【译文二】孔子谈论如何可以称之为士时,强调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也指出,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
【译文三】一个国家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自三代以来,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忽视,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译文四】教化是朝廷的重要工作,廉耻是士人的优良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如果朝廷注重教化,士人就会有廉耻,进而天下会有良好的风俗。
【译文五】古人治军的原则,都强调以廉耻为本。《吴子》提到,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使之有耻。《尉缭子》也认为,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才能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译文六】太公望曾对武王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知礼、有勇力、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治军者和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
【译文七】《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时,退还了羌族和先零族赠送的马和金子,显示了他正直廉洁的威望教化。
【译文八】边疆局势的败坏,往往从贪求财货开始。如王佖因贪财而使吐蕃人建成乌兰桥,导致边关战事不断。
【译文九】贪财的人作将帅,边关就可能夜间无人防守。因此,即使是一些穿凿附会的理论,也可能有助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