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章邯,秦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曾在秦军中担任要职,其军事行动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 秦二世元年九月,章邯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对抗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并在一系列战斗中屡获胜绩,其勇猛与智谋广受赞誉。
3. 然而,在与项羽的交战中,章邯遭遇失败,最终选择投靠项羽。项羽对此高度重视,封章邯为雍王,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同被称为三秦。
4. 章邯为何在秦朝危急存亡之际选择投降项羽,而非坚守国家,原因有二:
a. 漳污之战: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刘邦联合攻打秦军,章邯部在漳水、污水之地遭受重创。项羽利用秦国内部矛盾以及章邯的求和心态,成功切断其退路并发动攻击,迫使章邯投降。
b. 求和动因:章邯求和部分是由于司马欣和陈余的建议,另一方面,秦二世被赵高误导,对章邯不利。
5. 陈余在信中向章邯指出,作为秦将,他已损失众多士兵,而诸侯力量日益壮大。赵高为自保可能打算牺牲章邯。章邯久在外,朝中多人与他有隙,或有功无功皆可能被杀。因此,章邯选择与诸侯联合,共攻秦朝,割地称王,较之被动受戮为佳。
6. 章邯最终向项羽求和,双方在桓水南岸的殷墟达成盟约。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并让他率秦军为前锋。章邯的投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二世的不明和赵高的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