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标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规律是选择合适药剂、施药方法及施药适期的基础。例如,二代棉铃虫的卵主要集中分布在棉株的顶尖、嫩叶及嫩茎上,尤其是嫩叶正面,占总卵量的73.4%。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所谓的“划圈点点”喷雾法进行喷药。而三代棉铃虫的卵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蕾、花、铃上,占总卵量的45%,内叶正面占31.7%,群尖和茎秆占22%。三代棉铃虫的龄期不整齐,因此喷药时应重点喷洒群尖和幼蕾,确保四周喷透。此外,棉铃虫初孵幼虫在吃掉大部分或全部卵壳后会转移到叶背栖息,当天不吃不动,第二天开始在生长点或嫩尖处取食嫩叶,此时取食量较小,为害不明显。第三天幼虫蜕皮成为二龄后,食量增加,为害加重,并开始蛀食幼蕾。三龄后幼虫大多蛀入蕾、花、铃中为害,防治困难。因此,防治棉铃虫必须在二龄前用药。
桃小食心虫是苹果主要蛀果害虫,雌成虫将卵散产于果实上,其中苹果萼洼处卵量占总卵量的90%。幼虫在卵壳孵出后几十分钟就会咬破果皮并蛀入果肉中为害。因此,施药时间的掌握是化学防治成败的关键,必须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及卵孵化期施用强触杀性杀虫剂,并确保果实着药。
小麦吸浆虫有两个防治适期:一是越冬幼虫在4月中旬,当小麦进入孕穗期、10cm土温达到15℃左右时,上升到土表约3cm土层中做土室化蛹,可于盛蛹期进行防治,施药方法以撒毒土为佳。二是成虫在麦穗上交配产卵,可于成虫羽化期选择强触杀性杀虫剂针对麦穗部位喷雾或喷粉防治。
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种子带菌传播,因此,化学防治在施药方法上多采用药剂拌种,以阻断侵染源。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发病,首先从近水面的叶鞘侵入,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因此,施药技术的关键是如何将药剂施到水稻的下部和中部,可采用粗雾滴喷雾,甚至采用泼浇。
高亩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扬花时从花药侵入,因此,适时施药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通常可在小麦扬花50%左右时,采用多菌灵等喷雾防治。
植物在不同生育期,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因此,在杂草对除草剂最敏感的生育期施药是化学除草技术的关键。丁草胺是输导型芽前除草剂,主要通过幼芽吸收。施于稻田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某些阔叶杂草。关键要严格把握杂草种子萌发——幼芽期施药。通常在本田插秧5d后即应施药。如果杂草出苗后再施药,除草效果明显降低。
眼子菜是稻田多年生恶性戚橡杂草,以其发达的根状茎在稻田土中越冬。研究结果表明,眼子菜春天萌发的叶片呈紫红色、尚未转为绿色时是最佳施药适期。通常在本田插秧15~20d,此时落水喷施灭草松等,眼子菜叶片有一定的受药面积,根状茎中养分大多消掉了,而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还很弱,是对药剂最敏感的时期。错过这一时期施药,除草效果会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