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凉庙庄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蜻蜓眼琉璃珠,以其独特的球面镶嵌同心圆设计,类似蜻蜓眼,故被国内学术期刊称为“蜻蜓眼琉璃珠”。这些历经2300余年的宝物依旧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在古代玻璃饰品中极为罕见。其制作工艺奇妙,技艺精湛,体现了楚国文化的智慧和传统工艺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及玻璃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蜻蜓眼琉璃珠在世的数量不过1000颗。在一期电视文物鉴宝节目中,一颗家传的战国时期蜻蜓眼琉璃珠被专家鉴定,其价值被保守估计在100万人民币以上,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专家解释,这种琉璃珠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古埃及,后传入中国。在战国时期,和氏璧与隋侯之珠并称为天下两大宝物,其详情在《韩非子》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隋侯之珠即为蜻蜓眼琉璃珠,为王公贵族所专用。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此类珠子不足1000颗,每颗形状各异,制造工艺复杂,虽起源于西方,但其制造工艺的高峰却出现在古代中国。
我曾在甘肃省博物馆有幸一睹这些稀世之宝的风采。展柜中的7颗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其迷人的色泽吸引着观众。这些珠子直径约1至2厘米,外表呈现白蓝相间的鱼目纹图案,外形淡蓝,十分美丽。
讲解员介绍,这些宝物出土于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庙庄战国秦墓,共有57枚,其中16枚位于棺椁中,与墓主尸骨不远,应为其生前饰品。此外41枚为兵器装饰。1974年夏天,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有放羊娃在悬崖边发现了一个铜香炉状的物品,后经考古队发掘,引发了一场考古界的轰动。
蜻蜓眼是古代对一种玻璃饰物的俗称。这种玻璃又称琉璃,其珠母体上镶嵌同心圆,形成“眼睛”效果。据信,眼睛有避邪功能,多见于草原游牧民族,在迁徙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既能避邪,又可能随时用于交换所需物品。
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彩色斑斓、夺目璀璨的西亚玻璃珠深受中国古代王公贵族的喜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如何满足上流社会的需求?中原地区的工匠们开始了仿制,利用本地原料,以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苏打,制作出与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配方不同的琉璃珠,即含铅钡成分的蜻蜓眼琉璃珠。
现存世的蜻蜓眼琉璃珠多为类球形,尺寸较小,大多数直径不超过2厘米,一般在1到1.5厘米之间。质地多为绿、蓝或黄色,母体半透明,饰纹简单,多采用西亚常见的几何图案,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的传统云纹、蟠螭纹等图样迥异。
战国晚期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独特,可以说带有西亚风味,主题均为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为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珠浑然一体,既不突出也不易脱落。
蜻蜓眼琉璃珠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古代珠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琉璃收藏家牧之认为:“无论如何,人们无法忽视的是战国蜻蜓眼珠饰历经数千年,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绝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