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的态度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其行为。当道德与贪婪在竞争中相遇,通常是贪婪取得胜利。行为与态度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减少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态度就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行为。
“内隐联想测试”通过反应时间来评估人们的概念联想速度。结果显示,外显(自我报告的)态度和内隐态度都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对于早期形成的态度,如种族和性别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可能存在分歧,内隐态度通常能更好地预测行为。在其他情况下,如消费行为或大选支持,外显自我报告通常更具预测力。
尽管有人反对内隐测试,但21世纪心理学最大的课题之一是我们复杂的“双重加工”能力:受控制的(有意识的、目的性的、外显的)思考和自动的(不费力的、习惯的、内隐的)思考。在任何情况下,影响我们反应的不仅是内在态度,还有我们所处的情境。社会影响力巨大。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到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一个普遍的原则是:当我们观察个人的总体或通常行为,而非单一行为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果更为明显。
一个笼统的态度概念不能精确预测行为,但人们对慢跑利弊的看法可以很好地预测他们是否会慢跑。更有效地预测个体行为的指标是了解他们的行为意向和他们感知到的自我效能与控制感。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根据熟悉的脚本行事,行为是自发的。思维可以影响行为。一个令人震惊的想法是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研究显示,人们有时会成为缺乏主动性的角色机器,虚幻(一个假象的角色)如何微妙地转化为现实的问题。在新职业生涯中,如教师、军人或商人,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
当话语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我们似乎倾向于根据听众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随后相信这些扭曲的信息。
如果想让别人帮忙一个很大的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忙一个小忙,这被称为登门槛现象。因此,登门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答应一个小要求之前,考虑一下之后会发生什么。
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也可能导致不道德的行为。想要找到一个仅屈服于诱惑一次的人,比找一个从未屈服过诱惑的人更难。邪恶行为影响态度的另一途径是,我们不仅伤害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我们伤害的人。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但幸运的是,道德行为也会塑造自我。此外,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我们已经看到立法的效力,在这一法律约束下的行为对种族态度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这一原则不仅限于极权主义政权。学生每天升国旗、敬礼、唱国歌——这些都是用公众的一致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开始细小的逐步升级,会使自己感到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因为要使信念与行为一致。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三种可能性原因:自我表露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因此在衣着、食品、化妆品和整形手术上花费了大量金钱。我们希望看起来一致的愿望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表达出与行为保持一致的态度。但这只有一定程度上有效。当面对一些根本不了解我们过去的人,人们甚至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假设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一不愉快的感觉,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使认知失调感最小化的方法之一是选择性接触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调整失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自圆其说。
自我知觉理论是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推断。当我们犹豫不决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出在局外人的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失眠,我看出自己很焦虑。我又抽烟了,我肯定很喜欢抽烟。
研究发现面目和身体反馈效应。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甚至步态也能影响你的感觉。模仿他人的表情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感受。面部表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行为影响思想。
在理由不足效应中,认知失调理论作出了解释,在自我知觉理论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与报酬总是增加动机的观点相反,该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只是为了得到报酬,这样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这便是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在于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同赞赏一样针对人们的成就,则会增加个体的内在动力。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报酬导致了他们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归纳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此时失调理论解释了态度的改变。在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条件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的形成。当我们做出行为反应时,我们会产生更可接受的态度来知道自己未来的行为。
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