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来,我沉浸于韩大爷的杂货铺所著的《全力以赴之前,别说自己没有机会》一书中,书中充满了正能量。阅读时,我有做笔记的习惯,将那些打动我的句子和观点记录下来,过后再反复阅读,这是我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之一。有时,一句话就能唤起我对某些事情的回忆,或是给我带来新的启示,我便动笔将其记录下来。昨日,翻开笔记本,我看到了几天前抄录的笔记:“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往往是一切悲剧的根源”,这是书中韩大爷的话。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事情。
我生女儿的时候,回了丈夫的老家。在坐月子期间,据说通常情况下,产妇都能吃能喝,我的一个同事就说,她一天就能吃一只鸡。然而,我的胃口一直不好,怀孕期间反应特别大,一直吐到生。坐月子期间,看到婆家做的月子餐就感到反胃,根本吃不下。按照婆家老家的习惯,所有的菜都要先煎后煮,说是能去风,对产妇身体好。但我一个外地人,看到他们这样的做法,胃口本来就不好,更是没有食欲。煎过的猪脚、鸡肉等再加水煮,又焦又黑又油,还加入了很多姜,又辣。一个月下来,我吃不了半只鸡,每次只吃几口饭,那些汤和肉菜我真想倒掉。每次剩下饭菜,都会被说,我为了吃饭的事和老公吵了很多次,我说我想吃清淡一点的,不要放太多姜,也不要煎得太油腻,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他们那边坐月子都是那样吃的,说是去风,我说我老家坐月子就是吃清淡的,但没有人把我的需求当回事,继续按他们的方式做。那时刚到婆家,也不好意思闹太多,但心里非常委屈,心想,如果还生孩子,我死也不会回去生。
这个事情让我真的很埋怨婆家,我觉得他们太固执了。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煎了食物再加入姜煮,理论上说去风效果是好,但去风的前提是得吃进去才行,吃都吃不下,难道在锅里做好了就能自己去风了吗?我妈妈叫我自己煮,但那时在婆家,我根本做不了主,一切家务我婆婆说了算,老公也只听婆婆的,我老师给了些营养品给我,不用煮直接用水泡,老公都不让我吃。那时的我,心里特别不痛快。婆家人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我好,但我根本接受不了。老公说,好心好意为我着想,我还有意见,不领情就算了,还那么多埋怨。有些事,真的让人很无语,有理也说不清。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习惯了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有时候都觉得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别人却还把你的一片好心当成“驴肝肺”一样。付出好意的人觉得委屈,别人也觉得无比委屈。
我有个朋友,从小父母就常年忙于生意,说是为了给他们几姐弟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天天早出晚归。一次,孩子们想要父母周末带他们去游乐园玩一下,结果父母埋怨他们不懂事,然后给钱让他们自己去玩,事后还常常拿这事指责他们;我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全职妈妈,平时一个人在家管家带娃,生日当天,想让老公回来一起吃个饭,结果要应酬的老公在电话的另一头指责她说,自己辛苦在外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怎么还不知道满足;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凡事包办,处处为孩子着想,这也不让孩子干,那也不让孩子干,嘴上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从来不问问孩子需要什么……
网上曾有北大留美学生王猛写“万言书”痛斥父母的新闻,据说他的父母对他可谓“无微不至”,穿什么衣服以大人的审美观为主,上什么样的学校以父母意见为准,在外面受了欺凌告诉父母,每次都被父母指责,甚至冷眼嘲笑他。从小他就一直在父母的掌控中成长,长大之后却一直与过去抗争,少年时的许多诉求被反复无理忽视的经历总是挥之不去,他的心里有很大的阴影,自称自己是情感的孤儿。后来王猛把父母拉黑了6年,12年没有回家。据红星新闻报道,王猛的父母一直都搞不懂自己的儿子为何要与自己决裂,也不承认自己教育上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总有的人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对待你,你接受不了,人家怪你不给他面子,甚至说你不知好歹。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么酝酿出来的。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别人好,其实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根本没有顾虑过他人的需求;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从某种角度上说,你其实是为了你自己好,只不过打着别人的名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