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含义,它们在语句中作为整体使用,承担着主语、宾语、定语等角色。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东山再起”这一成语及相关故事的整理,供您阅读与了解。
**谢安简介**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自号东山,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他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逝后追封为太傅兼庐陵郡公。
**东山再起成语典故**
谢安年轻时便才气横溢,博学多才,东晋名臣王导非常看重他。然而,谢安却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于会稽东山。他在那里与好友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享受宁静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安的名声日盛,朝廷多次邀请他出山为官。
在扬州刺史庚冰的邀请下,谢安短暂地担任过一个月官职,但之后又告退回家。朝廷屡次下诏,他均拒绝就职,最终被罚终身不得为官。尽管如此,谢安依旧隐居东山,过着悠闲的生活。直到四十多岁,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才重新步入仕途,被任命为东晋朝廷的官员。谢安的这一经历,后来被人们称为“东山再起”。
**延伸阅读**
《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有才名,屡辟不起,隐居会稽东山,年四十余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这里的“东山”指的是谢安隐居的地方。成语“东山再起”便由此而来,意指隐退后再度出任要职,也常用来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