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定义:人格代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展现的独特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特征,它是区分个体彼此的重要标志。在心理学领域,个性也常被用来描述人格。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人格与个性被交替使用,突显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个体差异,并将人格视为这一研究的核心。
2. 人格构成:人格由性格和气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性格是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性格反映了人的本质特征,而气质则为性格增添色彩和独特性,它是人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的自然倾向。例如,两个人可能都有热爱劳动的性格特点,但一个可能动作迅速而粗糙(胆汁质),另一个则可能缓慢而细致(黏液质)。气质和性格共同塑造了个体的完整人格。
人格特征:
1. 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心理特征。尽管存在差异,人格也揭示了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如民族、阶级和集团的共同心理。因此,人格是独特性与共通性的统一,也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2. 稳定性:人格并非轻易可变,它具有稳定性。偶尔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人格。正如俗话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即指人格的稳定性。尽管如此,人格并非不可改变,随着生理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体现了人格的可塑性。
3. 统合性:人格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元素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协调一致时,个体心理健康;否则,可能导致适应问题或人格分裂。
4. 功能性:人格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它是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根源。面对挫折和失败,坚强的人会奋发向前,而懦弱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这正是人格功能的具体体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