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任命郑和统领240多艘船只及27400名官兵,开启了七次远航之旅。每次航行均从苏州刘家港启程,直到1433年,郑和完成了七次远航。最后一次航行,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返回古里时,郑和因病逝世。民间流传的《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将他的探险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的足迹遍布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甚至可能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远抵达了红海沿岸和麦加(伊斯兰教圣地)。
郑和下西洋的范围广泛,明朝初期的“下西洋”概念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将东边称为东洋,西边称为西洋。明朝将南海、西南海称为东洋,西洋。暹罗湾的东海称为涨海。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远航,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规模宏大,每次航行都有240多艘船只,每艘船都装备精良,人员众多,达到了27400人。这不仅显示了明朝强大的航海实力,也体现了明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诚意。通过这次远航,郑和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等地的友好关系,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中国航海技术的成熟和航海文化的繁荣。这次远航不仅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航海经验和文化遗产。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