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什么叫超导体?据一下李子(举一下例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26 05:53:10
文档

什么叫超导体?据一下李子(举一下例子)

经过多次实验,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汞的电阻在4.2K左右的低温时急剧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即呈现零电阻状态。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以“超导电性”来描述这一现象。由于其在低温物质性质研究及氦气液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昂内斯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与兴趣。他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铊、铅、汞等,在降至临界温度时,均展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电阻为零,这意味着一个超导体环在切断电源后,电流仍能持续存在,有实验显示超导环中的电流能持续两年以上而不显著衰减;二是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进入超导态后,磁力线会被完全排斥体外,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推荐度:
导读经过多次实验,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汞的电阻在4.2K左右的低温时急剧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即呈现零电阻状态。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以“超导电性”来描述这一现象。由于其在低温物质性质研究及氦气液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昂内斯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与兴趣。他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铊、铅、汞等,在降至临界温度时,均展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电阻为零,这意味着一个超导体环在切断电源后,电流仍能持续存在,有实验显示超导环中的电流能持续两年以上而不显著衰减;二是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进入超导态后,磁力线会被完全排斥体外,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气体液化问题是19世纪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894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麦林·昂内斯建立了著名的低温实验室。1908年,昂内斯成功地将地球上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气液化,并获得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低至4.25K至1.15K(相当于零下273.2摄氏度以下)。这一成就使他被风趣地称为“绝对零度先生”。这一低温为超导现象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次实验,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汞的电阻在4.2K左右的低温时急剧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即呈现零电阻状态。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以“超导电性”来描述这一现象。由于其在低温物质性质研究及氦气液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昂内斯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电性”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与兴趣。他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铊、铅、汞等,在降至临界温度时,均展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电阻为零,这意味着一个超导体环在切断电源后,电流仍能持续存在,有实验显示超导环中的电流能持续两年以上而不显著衰减;二是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进入超导态后,磁力线会被完全排斥体外,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为了探究超导电性的本质,科学家从实验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取得突破性进展。“BCS”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超导电性理论进入现代阶段。该理论由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于1957年提出,其核心是计算出导体中存在电子相互吸引形成共振态,即“电子对”。

基于“BCS”理论,约瑟夫森于1962年预言在薄绝缘层隔开的两种超导材料间存在电流通过的现象,即“电子对”能穿越薄绝缘层(隧道效应),并产生一系列特殊现象,如电流通过无需加电压,若加电压则会产生高频振荡。这一超导物理现象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该效应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得到证实,有力地支持了“BCS理论”。因此,巴丁、库珀、施里弗及约瑟夫森分别荣获了1972年和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超导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对超导新材料的开发。开发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为超导体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

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和瑞士物理学家缪勒从1983年开始集中研究稀土元素氧化物的超导电性。1986年,他们发现了一种氧化物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比以往的超导材料高出12度。这一发现引发了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很快就在液氮温度区(低于-196摄氏度)发现了具有超导电性的陶瓷材料。此后,不断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被发现,为超导应用提供了可能。柏诺兹和缪勒也因此荣获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随着研究的深入,超导体的某些特性已展现出实用价值。例如,超导磁浮列车已在某些国家进行试验,超导量子干涉器也研制成功。此外,超导船、用约瑟夫森器件制成的超级计算机等正在研发中。超导体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业和日常生活中。

文中提到,“发现超导环中的电流持续了二年半而无显著衰减”,这一事实揭示了利用不衰减的磁场可以实现列车的磁悬浮原理。即利用电流产生的磁场使列车轮子与轨道不接触,从而消除摩擦力,仅靠动力驱动列车前进。

文档

什么叫超导体?据一下李子(举一下例子)

经过多次实验,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汞的电阻在4.2K左右的低温时急剧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即呈现零电阻状态。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以“超导电性”来描述这一现象。由于其在低温物质性质研究及氦气液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昂内斯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与兴趣。他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铊、铅、汞等,在降至临界温度时,均展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电阻为零,这意味着一个超导体环在切断电源后,电流仍能持续存在,有实验显示超导环中的电流能持续两年以上而不显著衰减;二是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进入超导态后,磁力线会被完全排斥体外,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