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对文武官员的服饰规定极为严格和细致,最能体现官服制度的是一三五零年(洪武二十三年)定制的官服形制,之后的修改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明朝文武官员服饰主要包括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和赐服等。
1)朝服
在庆成、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场合,文武官员都要穿着朝服,即传统的梁冠,配上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梁冠上的梁数用来区分品位的高低。
嘉靖八年(一五四九年)将朝服上衣改为赤罗青缘,中单改为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
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规定百官朝贺时不准穿朱履;冬季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一品官员的冠为七梁,不用笼巾貂蝉。革带与佩俱用玉。绶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玉。笏用象牙。八品九品冠为一梁,革带用乌角,佩用药玉,绶用黄绿二色丝织成鸂鶒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铜。笏用槐木。
2)祭服
在祭拜太庙社稷等场合,一至九品的文武百官要穿祭服。一至三品穿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冠带佩绶与朝服相同。四品以下去佩绶。
嘉靖八年规定在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服,戴乌纱帽;祭太庙社稷时,穿大红祭服。
3)公服
官员在早晚朝奏事、谢恩、见辞等活动时要穿公服,包括团领衫和腰束带。腰带有銙,官位不同,銙的数量与材质也不同。一品銙用玉,二品用雕花犀角,三品用金银花,四品用素金,五品以下用乌角。公服的团领衫形制为盘领、右衽,衣料用缎织物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至四品为绯色袍,五至七品为青袍,八、九品为绿袍。
4)常服
常服指日常办公时的服装,即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补子服、右衽、束带。补子服的前胸、后背处绣禽鸟与走兽图案以区别身份:文官绣禽纹,袍略短;武官绣兽纹,袍略长。文官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相同。武官袍长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官吏办公时要穿皂革靴。
补子服的源头可追溯到武则天时的以袍纹定品级。明朝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官绣练鹊;监察与执法官吏用獬豸;武官一、二品绣狮子,三、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补子服要系上有銙饰的金玉带。跨是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铁、犀角等制成。补子服已成为典型的明朝官员服装,如今的传统戏曲所采用的官服基本是明朝的补子服形象。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顾名思义就是穿着衣帽的禽兽,一般用来形容品德败坏的人:徒有人类的外表,却做着禽兽一般的事。这个成语其实一开始是褒义词!
《大明王朝1566》里有这么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郑泌昌
另外,公、侯、驸马、伯区别于文武百官,他们用的是麒麟、白泽。明朝的服饰实在过多,这章也讲不完“品官服饰”,留到明天讲~(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