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坡跟式高跟鞋被称为“晚下”。
周朝时期,约2200年前,女性开始穿着圆头高底鞋。
文献记载,梁代女性穿的高跟鞋在视觉上令人联想到上台阶。
唐宋时期,据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中的描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高三寸多,底部窄小。
这种鞋子被称为“晚下”,寓意鞋底缓缓降落的高雅之意。
到了明朝,女性高跟鞋的鞋底不仅为了美观,还有防走光的作用。
明朝时期,女性穿着的衣裙长及地面,高跟鞋的底高设计是为了既包覆身体又便于行走。
满族高跟鞋分为两种:一种是倒梯形的“花盆底”,另一种是上细下宽、类似马蹄形状的“马蹄底”。
木底高跟鞋的一般高度在5至10厘米,甚至有的达到25厘米,这在现代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
穿着高跟鞋时,基本要求是鞋子必须合脚,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鞋跟越高,穿着时的稳定性越高;鞋跟越窄,行走越困难。
因此,选择鞋跟宽阔的高跟鞋会更容易掌控。
避免穿滑动材质的袜子,甚至不穿袜子,以确保脚趾能够与鞋底可靠接触,从而稳定行走。
穿高跟鞋时,应谨慎计划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同时,建议携带一双平底鞋作为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