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咬伤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出血性毒蛇咬伤后,通常在30分钟到一小时内,会出现局部肿胀、淤血、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现象。若未得到及时治疗,肿胀会迅速向上蔓延,可能导致水泡形成、肌肉坏死、血压下降、昏迷或休克等全身性症状。其中,百步蛇的病兆蔓延速度最快。
神经性毒蛇咬伤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伤口往往不会出现疼痛、肿胀或淤血,但可能引发复视、眼睑下垂等神经症状。随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肌肉无力痉挛、瞳孔扩大、呼吸衰竭等症状。神经性毒蛇咬伤的救治重点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出血性毒蛇咬伤则需关注凝血功能及患肢是否出现间室症候群。
面对毒蛇咬伤,正确的紧急处置至关重要。首先,应尽量识别咬伤毒蛇的外观特征,并将蛇带至医疗院所。其次,保持冷静,去除患肢上的戒指或其他束缚物,避免患肢移动,并将患肢保持在心脏以下位置。
切勿用口吸除伤口处的血液,可以用手或吸血器挤出,但通常不建议这样做。使用弹性绷带包扎在伤口上方,有助于减少毒液回流。使用止血带需谨慎,因为松绑时反而可能导致毒液大量吸收,造成患肢缺血。
在出血性毒蛇咬伤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进行伤口切开,以免引起感染和愈合不良。如需切开,也应采取平行切开的方式。切勿使用冰敷或冷敷,以免造成组织坏死。咬伤后切勿饮用酒精或刺激性饮料。
根据患者症状,可以考虑使用抗毒血清。但超过8-12小时未出现症状者,无需使用。神经性毒蛇咬伤需关注呼吸道通畅,出血性毒蛇咬伤则需关注凝血功能和患肢是否存在间室症候群。患者未接受抗毒血清治疗且观察8-12小时无症状或初始症状未扩展,可以出院。
在使用抗毒血清前,需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若试验结果为阳性,应适当稀释血清并减慢注射速度。一般情况下,抗毒血清应在咬伤后4小时内注射,超过8小时效果会减弱。目前已有青竹丝与龟壳花混合血清、百步蛇单价血清、眼镜蛇与雨伞节混合血清、抗锁蛇血清等可供选择。
在抗毒血清的使用过程中,常会犯以下错误:局部注射可能导致抗毒血清吸收不良或局部组织坏死;未区分毒蛇种类,随意使用抗毒血清;未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剂量,盲目使用单一抗毒血清;神经性毒蛇咬伤后未继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可能导致致命后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