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尘”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在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中首次出现,描绘了热闹喧嚣的都市景象,尘土与烟云相连。随着时代发展,“红尘”逐渐演变成“繁闹尘市”,成为“人世间”的代名词,并被佛家广泛使用。
“红尘”不仅代表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还借喻名利之路,如同过去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它亦形容繁华闹市,如徐陵《洛阳道》中的“红尘百戏多”。在《红楼梦》中,“红尘”则指人世间的俗世。
“红尘”一词在李唐王朝开始广泛使用,与长安城的黄土地质和车马扬尘有关。佛教借此词形容俗世,后来也用来形容女子经历丰富。看破红尘则是指从繁华的世俗生活中隐退,追求自由、简朴的自然生活。
真正的看破红尘并非冷漠无情,而是要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苦、无常、无我。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无常,有生有灭,万物实相是无我。这与西方传统信仰认为灵魂永恒的观点不同。看破红尘是追求永恒的悦乐,需要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烦恼。
红尘由“红”与“尘”两字组成。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和欲望,而“尘”则象征尘埃污浊。在东方传统中,进入庙宇必须脱鞋,不将尘埃带入,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了解无常现象,体悟“无我”,是真正看破红尘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