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肿块的出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一些是生理性的,如膀胱充盈、妊娠子宫、粪便干结等。而更多情况下,它们是病理性的,即由某些腹部疾病所导致的症状。所谓病理性的腹部肿块,是指那些需要通过详细的诊断过程来识别和处理的肿块。
肿块的分类方法多样,根据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生理性“肿块”、炎症性肿块、肿瘤性肿块、囊性肿块、梗阻性肿块和外伤性肿块。其中,生理性肿块并非真正的疾病,但有时会被误诊为病理性肿块。例如,腹壁肌肉、脊柱、骶骨岬和肠管的自发性痉挛等,都可能被误认为病理性的肿块。
炎症性肿块通常伴有发热、局部疼痛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征象,常见的如阑尾周围炎包块、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肾周围脓肿等。肿瘤性肿块多为实质性肿块,恶性肿瘤占多数,其特点是发展迅速,晚期伴有贫血、消瘦和恶病质;良性肿瘤则病史较长,肿瘤较大,光滑,有一定活动度。
囊性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常见的囊性肿块有先天性的多囊肝、多囊肾、脐尿管囊肿等。梗阻性肿块如胃肠道的梗阻性肿块可引起腹痛、腹胀、呕吐或便秘不排气等。外伤性肿块如左上腹部的脾破裂血肿,上腹部的假性胰腺囊肿等。
在诊断腹部肿块时,需要依靠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检查、准确的化验结果和必要的特殊检查。病史询问时需注意肿块发生的部位、时间和伴随症状,以及有无外伤史、肿瘤家族史等。体检时要注意局部情况和全身情况,如营养、贫血、黄疸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造影、B型超声、CT、核磁共振、胃镜和肠镜等。
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块是否为病理性,部位来源,以及性质,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