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朗族,一个富有斗争传统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与其他民族携手,共同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展开了多次英勇的起义。其中,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墨江哈尼、布朗等族人民的起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成为布朗族历史上一段光辉的篇章。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沧江怒水”之间,山峦起伏,布朗族人民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他们与周围的汉、傣、佤、拉祜、哈尼等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为祖国的边疆开发和守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跨国境的民族,布朗族与缅甸境内的布朗族及其他民族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互通有无,甚至有不少家庭结为异国姻亲,进一步增进了中缅两国人民的交往与团结。
布朗族自称“阿娃”,而汉族则称其为“蒲满”,傣族称之为“腊”,佤族称作“布恩”,拉祜族称其为“卡昔”,彝族也称之为“蒲满”。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布朗族在不同民族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追溯布朗族的起源,他们是古代的“濮”人。汉晋时期,“濮”人广泛分布在今云南省境内澜沧江两岸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到了唐代,他们已分化、发展成为多个不同称呼的族群。其中,“朴子蛮”分布在当时的永昌(今保山地区)、银生(今景东县)一带。在明清时代的文献中,“蒲蛮”这一称呼频繁出现。“蒲即蒲蛮,今顺宁……永昌景东七府有此种”,“居多傍山,不畏深渊,寝无衾榻,食惟荞种。”
自汉、晋以来,县境内已有“蒲”人居住(包括布朗族、佤族的先民)。傣族、拉祜族都认为布朗族是县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黑江边的赛罕布朗族称:“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住在这里。”此外,1960年以后发现的粗糙红陶器和石砌的古老寨墙,都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不少布朗族又称人们的祖先来自“勐卯”,这一古老的地名或许隐藏着他们更多的历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