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贸易关系的现状
1. 中德贸易额创新高:在2001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及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的背景下,中德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3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5%。这一增速超过了我国外贸整体增速12个百分点,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4.1%提升至4.6%。其中,对德出口97.54亿美元,从德进口137.7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1%和32.3%。在我国对欧盟五大贸易伙伴(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中,中德贸易增长最为显著。
2. 贸易逆差扩大:2001年,我国对德国的进口增长32.3%,远超出口增速27.2个百分点。贸易逆差由此前的11.31亿美元增至40.18亿美元,增幅达到255.3%。德国成为我国与欧盟贸易中逆差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除台湾省、韩国和俄罗斯以外第四大逆差来源地。
3. 出口产品结构调整:2001年,我国部分轻纺产品出口下降,如陶瓷产品出口下降17.7%,塑料及制品下降5.1%,纺织品下降4.5%。与此同时,食品、机械产品等出口增长显著。例如,对德食品出口增长23.8%,运输设备出口增长21.7%,船舶出口增长更是高达47.1%。
4. 进口商品结构变化:2001年,进口增长较快的产品包括塑料及橡胶制品(35.1%)、钢铁及制品(78.6%)、机电产品(29.3%)、运输设备(71.7%)、光学及精密仪器(53.0%)、家具(43.8%)等。而食品及饮料、烟草等商品进口下降近40%,木材及其制品下降34.9%。
中德贸易关系的特点
1. 中德贸易在欧盟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我国海关统计,2001年我国与欧盟贸易总额为766.27亿美元,其中中德贸易额为235.26亿美元,占比达到30.7%。若从进口角度看,这一比例高达38.6%,远超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其他国家。
2. 我国对德贸易处于逆差地位:逆差的原因除了实际存在的贸易限制外,还与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差异较大有关。要改善逆差状况,我国需要增强经济实力,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并深入了解德国市场,提升经营、管理和推销能力。
3. 发展中德贸易需考虑欧盟整体状况:在欧盟内部市场一体化、统一外贸政策和法规的背景下,发展中德贸易应与加强与欧盟的整体合作联系起来,例如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规定等。
4. 机械设备进口是中德贸易的重点:德国长期是我国机械设备的主要进口国,尽管当前进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在80%左右。
5. 对德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德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显著增加。2001年,这类产品占对德出口近一半,金额达到48.35亿美元。
6. 技术贸易在中德贸易中占有一定地位:在引进机器设备的同时,德国技术出口的特点是技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是我在技术进口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
2004年10月12日,华声报讯:财政部长金人庆在与德国财政部长艾歇尔会晤后表示,中德两国当年的双边贸易额预计将超过500亿美元。到2010年,两国贸易额有望在2004年的418亿美元基础上翻一番。金人庆指出,多年来中德财政部门合作顺利,德国政府向我国提供了46亿美元的软贷款和赠款,涉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能源、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促进了我国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金人庆还表示,未来中德财政部门将在能源、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艾歇尔则透露,德国将组建由财政部、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与中国方面探讨规范中国金融市场,并计划从多家德国银行聘请专家,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