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寒风轻拂,满地落叶,一派萧瑟景象。我站在城门边,等待着与苏轼的相遇。他踽踽独行,步伐蹒跚,每一片落叶似乎都在诉说着他的坎坷人生。
苏轼走近了,我仔细观察他的面容,疲惫但眼神明亮。他那花白凌乱的胡须在秋风中飘拂。他问我为何选择在秋天与他相遇,我回答说:“秋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它介于夏的繁华与冬的宁静之间,是反思与规划的时刻。对于人生而言,它是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期。”
苏轼微笑着捋了捋胡须,点头表示赞同,但眉宇间仍有一丝哀愁。他感慨道:“既然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为什么总是居无定所,漂泊四方?我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但命运似乎总不尽如人意。”
我微笑着回答他,古今思想差异巨大,但现代人同样有才华横溢之人。苏轼在政坛上挣扎,卷入纷争,这让他难以立足。但他在中秋之夜吟诵“明月几时有”,在赤壁之畔回忆“公瑾当年”,在密州之林抒发“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些都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豪情。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苏轼微锁眉头,仰头望天,突然发出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抬头望去,夜空深邃,繁星点点。苏轼的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短暂,宇宙浩瀚,何必为一些琐事烦恼。
我们对视一笑,笑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我从苏轼的双眸中读出了悠远的自信,这种心灵的沟通超越了时空,让人感到无比震撼。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惊起夜鸟无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