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内部类通常在外部类的成员方法内定义,当该方法被调用时,匿名内部类随之实例化。若匿名内部类访问该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则这些变量需被final修饰。这是因为匿名内部类对象的生命周期可能会超出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局部变量在方法调用期间存于栈中,当方法执行完毕后,它们将被销毁。然而,匿名内部类对象却拥有与普通对象相同的生命周期,自创建起,直到不再有引用指向它,它才可能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
因此,存在一种情形:当方法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已销毁,但匿名内部类对象依然存活。如果匿名内部类对象访问了这些局部变量,就会遇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编译器采取了一种方法,即匿名内部类对象仅能访问方法中被声明为final类型的局部变量。这是因为final类型的变量在被初始化后将不可更改,且编译器会将这些final类型的局部变量的值复制给匿名内部类对象,使其成为匿名内部类对象的一个成员变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方法执行完毕,栈中的局部变量已经销毁,匿名内部类对象依旧可以访问这些变量的值。它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持有变量的一个副本,且该副本的值始终保持与原局部变量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匿名内部类对象能够在其生命周期内,持续访问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而无需担心这些变量在方法执行结束后被销毁。
总而言之,匿名内部类只能访问被final修饰的局部变量,这是为了确保即使匿名内部类对象的生命周期超过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它依然能够访问这些变量的值。这种机制使得匿名内部类能够更灵活地处理一些需要在长时间内访问局部变量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