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认为骨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带有某种骨质的色泽,或者因为它比其他餐具更为坚固。又或许,你从未深思过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骨瓷中的骨头并非只是一个形象的名字。实际上,骨瓷确实含有真正的骨头。
在制作骨瓷的过程中,骨头会被高温煅烧或加热,直至其内部不再含有任何有机物质。之后,这些骨头会被磨碎成粉末,这种粉末被称为骨灰,其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氧。骨灰的加入不仅使得瓷器更耐碎裂,同时也赋予了瓷器半透明性,使其看起来更加优雅。这也是判断骨瓷真伪的一个有效方法:根据The Spruce Crafts的说明,当手指放在灯光前,透过瓷器应该能够看到手指的轮廓。
与其它种类的瓷器相比,骨瓷器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发明。在18世纪中期,英国艺术家Thomas Frye和他的同事在其瓷器厂中开始尝试使用骨灰,但直到19世纪,陶艺家Josiah Spode II开始在他的产品中大量使用骨灰,骨瓷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据斯波德博物馆信托基金会所述,Josiah Spode I,一名陶艺家,在1796年首次将牛骨灰加入到他的瓷器中,而在次年其父去世后,年轻的Spode继承了家族产业。
大约十年后,骨瓷开始被其它英国瓷器制造商所采用,并逐渐进入美国市场。实际上,Spode II的比例配方——六份骨灰、四份瓷石和三份瓷土——至今仍被认为是生产骨瓷的标准方法。如今,虽然可以购买到合成的骨灰,但它可能与天然的骨灰有所不同。The Ceramic Shop指出,“由于煅烧骨的某些特性难以通过合成方式重建,因此仍然使用真正的牛骨来制造这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