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在当时的性别歧视背景下,她能够卓越出众,实属不易。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热爱读书作词,却并不自高自大,恪守女性三从四德。由于异族入侵,她的词风从原本的生活琐事转变为对自身悲苦命运的感慨。李清照被誉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中国古代第一女才子”之称。
李清照多才多艺,通晓书画,擅长诗文,尤其在词作方面成就显著。她出身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等职位。母亲同样知书达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广泛涉猎史书,见多识广,少女时期的诗词已闻名遐迩。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赵明诚是金石学家赵挺之的幼子,同样以金石学知名。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共同搜集金石碑刻,研究古代文物。他们在诗词唱和中度过美好时光。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阴》让赵明诚自愧不如,他闭门不出,写了三天三夜五十首词,却只得到朋友陆德夫“最后三句最佳”的赞赏,这三句正是《醉花阴》的最后三句。
“靖康之变”前,李清照的生活美满,她和赵明诚共同编撰的《金石录》在此时期完成,她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优裕生活中的闲适情感。《金石录》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变得颠沛流离,凄凉悲苦。赵明诚去世后,她独自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词风也因此由清丽婉转变为深沉悲壮,她在《乌江》一诗中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讽刺。1132年,李清照移居临安,度过余生,她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坚持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金石录》在她去世后不久刻印完成,她的词集《漱玉集》和诗文集《李易安集》也相继出版,但后来散失,现存的《李清照集》是后人重新搜集的。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虽有差异,但并非截然不同,两者相互影响。她在词中多表现出哀婉之情,而在诗中则常有激昂豪迈之态,这两种风格奇异地集于一身。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方面是宋代诗与词在地位和功能上的区别,另一方面是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她的诗词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