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骨瓷(英语:bone china)是一种在瓷泥中加入了动物骨灰(通常为猪和牛骨)的瓷器,这种添加物有助于提高瓷器的玻化性和透光度。由于骨灰的含量对瓷器的可塑性有影响,因此,含量较高的“幼骨瓷”(fine bone china)通常含有约40%至42%的骨灰,而含量超过45%时,瓷器的成形将变得困难。
2. 骨瓷属于低温软性瓷,不能手工拉制,而是通过模具旋制或注浆等工艺进行生产。这意味着骨瓷通常采用批量生产方式,因为单独定制成本过高。
3. 骨瓷的烧制过程包括两次高温处理:一次是素烧,温度约摄氏800度;另一次是釉烧,温度介于1150至1175度之间。在釉烧之后,骨瓷器具还需进行釉上彩装饰(除非是素面产品),这一步骤通常在约750至800度的低温下进行。
4. 骨瓷的本色呈现出一种带有黄色的象牙白色,而近年来,高白度的骨瓷越来越受欢迎,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这种瓷器以其洁白温润的特性,以及相对于冷白色的白瓷更适合作为高档日用餐具的特点而受到青睐。
5. 骨瓷相较于同等厚度的软质白瓷,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撞碎性,同时可以做得更薄更轻。这种特性使得骨瓷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6. 骨瓷的分类包括普通的bone china(骨瓷)和更为精致的fine bone china(精致骨瓷)。后者通过添加“fine”一词来表示其更高的精致程度、硬度、透光度和净度。此外,fine china(精致瓷器)这一术语也用来泛指各种精致的瓷器用品。
7. 英国的特伦特河畔斯托克(Stoke-on-Trent)和中国唐山都是骨瓷的重要产地。英国史笃城被誉为瓷都,而中国唐山则因其是中国骨质瓷主要生产基地而被称为“中国瓷都”。
8. 骨瓷最初在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同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发展出了多个世界知名品牌。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成功打破了英国人对骨瓷市场的垄断,成为世界第二大骨瓷生产国。
9.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唐山的陶瓷工作者开始研究骨瓷,并在不断努力后,于90年代达到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进入21世纪,中国生产的骨瓷以其价格竞争力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导致英国和日本的一些骨瓷工厂因生产成本过高而倒闭。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骨瓷生产逐渐转向国内市场,使得这种一度仅限于英国皇室使用的高档瓷器最终普及到了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