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北平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迅速上升,导致水分蒸发加剧,但降水量却相对较少,这种情况造成了春季干旱。
2. 春耕时期,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增,然而此时正值干季,尚未进入雨季,因此水资源的供应无法满足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3.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低,这使得地下水难以支撑地表水需求,从而在旱季时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华北平原是在华北陆台上形成的新生代断陷区。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这里形成了连片的大平原。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导致了平原边缘的山地相对隆起,使得大平原的轮廓日益明显。在这个时期,地壳的抬升和下沉还导致了较厚的沉积层,局部地区的沉积厚度甚至达到了千米。
华北平原的海拔大多不超过百米,地势平缓倾斜。从山麓向海滨,依次出现了洪积倾斜平原、洪积一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一湖积平原、海积一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和滦河等主要河流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这些河流形成了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以及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等地貌。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延伸至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形成了华北平原的“分水岭”,将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在黄河冲积扇的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还分布着由决口改道留下的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