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记载中,通常情况下被追封的皇帝并不被视作正式的皇帝。以《中国历代纪元表》的记录为例,魏国的五位皇帝依次为曹丕、曹睿、曹芳、曹髦和陈留王曹奂,而曹操并未被列入其中。
曹操在世时并未称帝,而是作为汉朝的丞相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在他去世后,他被追封为“魏武帝”,这是一种尊崇和纪念,但并不等同于他在世时就已经拥有皇帝的正式地位。
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例如,汉朝的刘秀虽然在登基前也曾被追封为“高祖”,但在他正式即位之前,这些封号更多是象征性的荣誉,并不意味着他在权力上已经达到了帝王的标准。
类似的例子还有宋朝的赵匡胤,他在称帝之前曾被追封为“周太祖”,但这一封号更多是为了彰显其出身和功绩,而不是正式的帝王称号。
追封的皇帝多是因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而正式的皇帝称号则更多是基于其在位期间的实际统治和权力。
因此,虽然被追封的皇帝在其生前或死后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但他们在正式的历史记录中往往并不被视为正式的皇帝。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历史记录的严谨性,也反映了对权力和地位认定的严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