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养之道,千变万化,但心平气和,堪称修养之精髓。个人心境若不平,旁人一接触便能感知你的偏见与成见,亲疏观念与公私利害自然流露,让人心生疏离。而气不和则让人觉你气量狭小,气势不足,同样难以亲近。
心平气和之人,自然能够吸引他人,赢得尊重与亲近。家庭中,父母若能心平气和,不仅儿女愿意亲近,就连青少年也乐于求教。在团体中,心平气和的领导者不仅能让部属乐于请教,更能赢得其他团体干部的追随。因此,许多智慧之人都会鼓励人们要养心、养气,因为平心静气,才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心态平和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心态不平,人生路上自然会遭遇诸多阻碍。若能求得心态平和,还需做到气也平和。初见时,心态是否平和或许不易察觉,但气的和与否却一目了然。气之表现,在于面色、气味、气量、气概、气节、气质。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转;寒则气闭,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减;思则气结,怨则气损。
在顺境中保持心平气和相对容易,但一遇逆境,便难以保持。真正的平心静气,并非用在安宁闲暇之时,而是在紧急危难之际。大将在前方指挥时,若能心平气和,便能保持理智清明,安然笃定;商人在商场上利害交关的时刻,若能心平气和,便能处之泰然,收获成功。就如同青年学子在考试中能心平气和,便能取得好成绩;警察处理违警事故时若心平气和,便能获得民众的尊重。
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力或许难以一概而论,但心平气和却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只有做到心平气和,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