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网络化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复习每课时,应按照本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如新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人物、时间、过程(或内容)、意义(性质和影响)、现象、本质及特点等方面把握,形成知识结构。若一课内容涵盖多个事件,则需思考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主干化是指记住其中的核心内容,不要孤立记忆。这些核心内容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即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记住这些内容的目的是突出重点,便于链接更多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性。
知识线索化是整理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并联系上下单元的知识,整理出全册书的知识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注意全面、辩证、多角度地分析。
此外,注意书上容易忽视的地方。例如,认真阅读目录,可以抓住一课的主干知识,强干弱支;理解本课在全册中的地位,也可与上下课知识形成联系,理解知识线索。目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有助于发现、归纳、整合同类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导言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发现学习任务;导言中的故事可以帮助理解重点知识。课文中的插图,需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插图的识图技巧包括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
文献材料一般用黑体字表现,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
注释和自由阅读卡是本课知识的延伸或补充,读一读对理解重点知识大有帮助。小字内容是对主干知识的补充解释,虽然不作考试内容要求,但复习时有助于理解重点知识。
动脑筋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一课的动脑筋题目配有两个形象生动的卡通人物,帮助学生领悟这种学习方法,注意一个问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思考,能够得到哪些新的认识,真正体现出“温故知新”。大事年表可以帮助理清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进程,加强对知识的纵向联系。
总之,熟知课本知识是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历史知识理解的过程。为其它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你在复习中真正感觉到了“历史知识是可以反复玩味的”,温故而出新,那么,开卷考试对你来说,就会有书可翻、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