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语“吹毛求疵”出自《韩非子·大体》,原文表述为:“不吹毛而求小疵。”该成语用以形容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2. 在《三国志·吴志·步骘传》中,步骘提及“吹毛求疵”用以形容某些人故意挑剔,寻找细微的瑕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福气。
3.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中的“吹毛求疵”则是用来形容官吏对人民过于苛刻,故意找茬,对轻微的过错也要严加处罚。
4. 《水浒传》第四十七回中,描述了某些人用“吹毛求疵”的手法来陷害他人,借此展示自己的权势。
5. 《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记载,当时官吏过于严格,对小错也要严厉处罚,因此建议应该取消这些过于吹毛求疵的制度。
6. 宋代的陈亮在《甲辰答朱元晦书》中指出,有些人对别人的小错误进行吹毛求疵,对其进行严厉指责,这种行为已经到了极点。
7. 培根在《谈读书》中,用“吹毛求疵”来形容那些在阅读中只关注字句小错误,而忽视了文章主要内容和意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