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如玉”最初并非特指某个姓“颜”名“如玉”的女子,而是形容女子容貌像美玉般光彩夺目,象征着美丽。在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书痴》一篇里,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便被命名为“颜如玉”,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借此展现书中女子的美丽。随着时间推移,现代影视作品中,用“颜如玉”作为女性名字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现象也使得这一名字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古人的理想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指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美丽的女子相伴,这并非空想。在《宋史·杨时传》中,就有“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的记载。这表明古人将读书视为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乃至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在《三字经》中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表达了古人对读书的极大推崇。
在古代,人们认为书中不仅藏有知识,还有美丽的女子相伴。因此,富家子弟追求的不仅是良田,还有书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与美好的理想生活。《增广贤文》中就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通过读书可以得到的丰富资源。
古人的理想世界里,书中的女子如同云般轻盈,肌肤如玉,骨骼如冰,无汗无尘,温婉如玉。她们的笑容宛如巧笑嫣然,美目盼兮,哭泣时如春带雨,令人动容。她是梅花,她是牡丹,她是芍药,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在无数个夜晚,她们从千年的古书中走出,走进无数读书人的梦中,陪伴他们度过孤独的时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