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这个时节落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在阳历的7月和8月之间。这个时期,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天气闷热。"伏"在这里指的是"伏邪",即夏季的暑邪,是中医"六邪"理论中的一个。
三九天则是指从冬至日开始算起的第三个九天,通常是冬至后的第19到27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在传统上,"伏天儿"指的是农历中的三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简而言之,"伏"字的使用反映了夏季高温,人们宜静不宜动。
中原地区三伏天的长度为30或40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初伏持续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在中国,人们用"九九"来计算季节变化,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每过九天就是一个"九",最冷的时期被称为"三九天"。
河南省许昌地区(历史上曾是三国时期的许都)有这样的俗语描述不同阶段的寒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八九过河洗手,九九八十一,老头墙根立,不怕身上冷,就怕肚子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