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
一个夏季有伏,这三个伏是怎样计算的?
为什么有三十天的时侯,又有四十天的时侯?
“伏”一词代表了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从夏至日开始,按照干支纪日的排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被定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成为中伏的开始,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标志着末伏的开始。庚日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个,每十天会出现一次。
伏天的具体起讫时间每年都有所不同,但通常介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那么,它是怎样计算的呢?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干支纪日法中,每一天都与天干地支的60个组合之一相对应。庚日是其中的一个日子。
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中伏可能持续10天或20天,这取决于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有多少个庚日。末伏,也称为终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同样持续10天。三者合起来称为三伏。
三伏天的总长度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时间,通常为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当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有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初伏和末伏始终为10天。
在湖北省老河市禹王庙的一根榆木大梁上刻有一首《夏至九九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夏至到立秋之间的气候变化: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