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皇子们的名字并非由他人代为起名,而是由皇帝亲自选定。尽管公主的名字同样存在,但这些名字并未广泛流传。实际上,在清朝入关之前,就有十多位公主的名字被记录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皇子的名字都是在他们出生后才确定的。因此,在历史文献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夭折的皇子,其名字并未被记载下来,仅以“几月(岁)殇,未命名”来描述。
清朝入关前,起名方式相对简单,主要使用满文。例如,“多尔衮”意为“獾”,而“阿济格”则意为“小儿子”。在刚入关初期,这种命名方式依旧被保留,例如顺治帝的长子“牛纽”。不过,随着皇帝逐渐接触汉文化,名字的选择也逐渐向吉利、富有福气的汉字转变。
进入顺治后期,清朝的命名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名字中开始出现更多汉文化中的吉祥字眼,如“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纯亲王隆禧”等。康熙时期,皇子的名字则更多地偏向于深奥的古文,如太子的“保成”(出自“不如保已成之业”),尽管如此,部分名字仍然保留了满语的特点,如康熙的第四子“赛因察浑”。到了康熙晚年,他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制定一套规则,确定了“胤”作为固定第二个字,“礻”作为第三个字的偏旁。皇子的名字因此得以规范化,如长子“保清”改名为“胤褆”,太子“保成”改名为“胤礽”。这一命名规则被后世皇帝沿用。
直到乾隆时期,他不仅为自己儿子取名,还为之后四代子孙确立了辈分“永绵奕载”。到了道光年间,他又进一步延续了这一传统,为后代子孙制定了新的辈分“溥毓恒启 焘闾增祺”,从而形成了今日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