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早晨和傍晚,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天空中常常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晚霞。晚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空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会遇到大气分子以及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这些微粒并不会发光,但它们会将太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可以成为散射光的源头。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因此,在晴朗的天空下,我们看到的是蔚蓝色,因为这些短波长的光线被大气分子大量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则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得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民间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而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则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能够穿透过来形成晚霞,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气中的水滴数量密切相关。当大气中水滴较多时,光线更容易被散射,从而形成鲜红的朝霞,预示着可能有雨云在空中。而当天空呈现火红色或金黄色时,说明西方的云层已经散去,阳光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形成晚霞,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晚霞的美丽不仅在于其色彩的丰富,更在于它能够揭示大气状况的变化。通过观察晚霞,我们可以提前感知天气的变化,为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