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话,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语言之一,其国际语言代码为ISO 639-3中的"hak"。客家话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原因有三:
首先,客家话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南宋时期,客家话已基本定型,并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客家语曾是兰芳共和国的主要流通语言,亦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在其官方文书中广泛使用。然而,由于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家话的传承依赖于封闭的社群和口口相传的家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浪潮,这些传统社群被瓦解,客家话也成为了全球衰落速度最快的语言之一。
其次,客家话的流传范围极广。它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以及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的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新马泰、印尼以及欧美等国。
最后,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连接着大陆各省和全球各地的客家人,是他们的民系认同的基础。只要会说客家话,无论在广东、福建,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客家人都会互视为“老乡”、“自家人”。这种语言特性使得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他族群也常常学习客家话,以获得客家人的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政治人物学习客家话以争取客家人的支持,这一现象在选举期间尤为突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