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维和部队:始终以国旗为荣,使命必达
自2006年首次应联合国邀请派兵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以来,中国军人已在黎南部度过十个春秋。目前,418名中国维和官兵正活跃在黎巴嫩,投身于工程建筑、扫雷排爆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用技术和热情为五星红旗赢得荣誉。
近日,我们跟随记者王昆鹏,深入了解中国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的日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官兵刚刚完成了一项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极端的时间压力和复杂条件下,建造了一个全新的综合射击训练场。
这项工程不仅要求在短短45天内完成,而且还要克服施工现场紧邻雷区、不能使用爆破手段等重重困难。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维和官兵还是凭借卓越的专业技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创造了这一“中国奇迹”。
自1978年起,联合国安理会便开始向黎巴嫩南部派遣维和部队,以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2006年黎巴嫩战争后,维和力量得到了加强。今年6月,任务区的安全形势恶化,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射击场来提升维和部队的安全防卫能力。
在蒲毅上校的领导下,第十五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建筑排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官兵们在45天内,克服了陡峭山坡、机械操作风险、临时施工区域限制以及扫雷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了射击场的建设。
竣工后,这个长300米、宽37米,正面靶挡高18米,两侧挡墙高12米的综合射击场,不仅满足了联黎部队与黎巴嫩政府军的需求,还惠及了非洲、中东等周边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联黎部队司令迈克尔少将高度赞扬了中国维和官兵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认为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更体现了专业协作和团结精神。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维和官兵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和维护了超过110个“蓝桶”,这些“蓝桶”是黎以双方临时分界线的重要标志。在危险的“蓝线”附近,中国维和官兵背着建设材料,穿越雷区,确保了界桩的顺利栽设。
这些维和任务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能力和国际责任,也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决心。正如建筑排排长黄作鹏所言:“作为军人,命令即使命,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军人为和平而来,既然来了,无论执行什么样的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扛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