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流层中,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遵循一定的模式。具体而言,从地面到大约10至12千米的高度,这一区域的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线性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这个温度下降的速度被称为温度递减率,它大约等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度,因此从地面开始,温度会逐渐减少,直至对流层顶。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包括云、雨、雪、雹等。
对流层之上,紧跟着的是平流层,它覆盖从大约10至12千米延伸至大约50千米的高度。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空气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的流动。平流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得平流层底部的温度较高。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使得平流层成为飞行的理想环境,因为飞机可以在这里获得稳定的气流,避免频繁的上下颠簸。
综上所述,对流层和平流层在温度变化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线性下降,而平流层则是随着高度增加而上升,这种差异反映了大气层内部的复杂物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平流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但它仍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通常不会超过20摄氏度。
在对流层内,温度的这种线性递减模式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空气流动,促进对流的发生。而平流层内的温度变化则使得空气运动以水平为主,减少了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这种温度分布模式对于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大气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