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朝初年的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朝廷在岛上开始筑城和设置卫所,正式命名该城为“厦门”,卫所则称为“巾左所”。从此,厦门地名得以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的地名经历了多次变化,其中曾改名为“思明州”和“思明县”。直至1935年,厦门正式设立为城市。
厦门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明清时期更是繁荣一时。当时的厦门,不仅拥有完善的海防设施,还发展出独特的商业文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航海家。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厦门的地名数度更替,但其作为重要港口的地位始终未变。
明朝时期,厦门的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城墙上设有箭楼、炮台等设施,以抵御外敌侵扰。同时,厦门还建立起了完善的水路交通网络,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一时期,厦门不仅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吸引了大量移民前来定居,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清初,厦门在防御和贸易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厦门成为郑氏家族控制下的重要据点,其海防和商业活动达到鼎盛。然而,随着清朝政府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厦门的海上势力逐渐衰落。尽管如此,厦门仍然保持着其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地位。
到了19世纪,厦门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重要入口之一。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标志着厦门从传统贸易港口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进入20世纪,厦门在近代工业、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发展,逐渐成为福建省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
1935年,厦门正式设立为城市,标志着其从一个军事要塞向现代城市转变的重要一步。此后,厦门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