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下老人被视为专管人间婚姻的神灵,又称“月老”。根据《浮生六记》记载,月下老人手持红绳,身背婚姻簿,童颜鹤发,往来于非烟非雾中。
在古代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月老祠。如唐朝时期,韦固路过宋城时,遇见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这位老人正是月下老人,他用红绳系足选定夫妻。旧时杭州西湖边的月下老人祠,怀春少女、慕偶寡男络绎不绝,烧香、抽签、许愿。
月下老人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太宗贞观初年,韦固求婚多次失败,某日遇见月下老人。老人告诉他,妻子现年三岁,十七岁才会进他家门。老人还指出韦固的脚已被红绳系上,不可再求其他。韦固询问女子情况,老人指给她看。韦固一时大怒,欲杀女子,但老人阻止。
十四年后,韦固成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将女儿嫁给他。新娘眉间贴着花钿,韦固问原因,新娘道实情。原来新娘是刺史侄女,幼时被韦固指使仆人刺伤。韦固坦白一切,夫妻经此波折更加相敬相爱。
月下老人的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只知道他主管婚姻,却不知其姓名,故称“月下老人”或“月老”。各地纷纷修建月下老人祠,供奉其塑像。
月下老人的传说深入人心,反映了古人对婚姻的美好愿望。尽管时代变迁,月下老人的故事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