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三角贸易主要指17-18世纪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三角贸易"。
最初,奴隶贩子采用掠夺的形式掳掠黑人,后来他们改变手法,采用所谓贸易的方式。奴隶贸易的过程有三部分。首先,欧洲奴隶贩子的运奴船装着劣质商品,从欧洲港口出发,到达非洲,这叫“出程”。当时,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量的产品决定了他们能够以此交换黑人。运奴船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几内亚暖流到达非洲,奴隶贩子用价值很低的商品与黑人部落的酋长交换年轻力壮的黑人。
中程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沿着中央航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叫“中程”。载非洲黑人前往美洲的船只,往往成倍超载,黑人上船进仓,等于进了活棺材。舱里空气污浊,供应的饮食极其恶劣,患病而死或染上流行病的黑人都被抛入大海,遭遇相当悲惨。到达目的地后,黑人再次被卖送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
归程最后,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这叫“归程”。北赤道洋流、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顺流航行。运回来的金银和原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奴隶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所以,“黑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下、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润为动力,顺利进行数百年。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的航线构成三角形状,奴隶贩子采用贸易方式掳掠黑人,奴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奴隶们在途中遭遇悲惨,最终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
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东南部,黑奴在殖民者的压迫下拼命劳作,种植园迅速发展,殖民者大量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区贵重金属矿产丰富,1550年前后墨西哥提供了世界用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秘鲁银产量占世界银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些成为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