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成语中,以“存”字开头的词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存而不论”,源自《庄子·齐物论》,意指保留问题而不急于讨论。它体现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先保留意见,避免仓促下结论。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存亡安危”则出自《荀子·王制》,强调在关键时刻,要尽力保存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避免危险的发生。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
“存亡继绝”一词出自《论语·尧曰》,意指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贵族世系。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维护秩序和延续传统的重要性。
“存亡绝续”则形容事物的存亡状态,强调了事物处于生与死、延续与断绝的边缘。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存亡未卜”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意指生死存亡的情况尚未可知。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面对未知命运时的无奈与忧虑。
“存心养性”则是《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强调保持纯真之心,修养善良之性。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
“存十一于千百”出自晋·陆机《叹逝赋》,比喻留存下来的微乎其微,强调了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极其稀少。这句话反映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存亡续绝”则强调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系。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维护秩序和延续传统的重视。
“存心不良”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形容人心怀不轨,存着坏主意。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提醒人们保持警惕。
“存心积虑”则是指长期、一贯的思想和想法。这种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目标的执着追求,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