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优游之余所作,他使用茧纸和鼠须笔完成。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的章法布局浑然一体,用笔和结字变化多端。全篇中,“之”字出现了二十次,“不”字出现了七次,每个字都独具特色,不重复。
王羲之的书法技巧在于避免“状如算子”和“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极为宝贵的。《兰亭序》遒媚劲健,被誉为绝代无双之作。唐太宗李世民得到此墨迹后,命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和其他亲近大臣。
李世民临终前,还特别叮嘱将《兰亭序》墨迹带入昭陵,作为陪葬品。现今我们见到的《兰亭序》,多为冯承素的勾摹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深厚,他年轻时师从父亲学习笔法论,后渡江北游,观赏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的书迹,博采众长,革新行书和草书。他将前代和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优点融合,以笔法为骨架,以气韵为灵魂,推陈出新。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一改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誉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钦佩,皇宫中收藏的王羲之真迹多达三千六百幅。唐太宗还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
欣赏王羲之的作品,如同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如同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又如同吟诵一页澹远典丽的诗篇,历来为后人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