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其意义被不同年代的人赋予了不同的理解。现代人常将其视为情歌,而孔子则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君子追求的中和之美。
2.古代学者如毛诗序作者则更进一步,将《关雎》视为具有教化天下的道德教材。我曾对此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于是深入查阅资料,试图理解孔子和毛诗序作者为何如此看待《关雎》。
3.在研究过程中,我撰写了两篇文章:《关雎》不仅仅是首爱情诗 和 《关雎》之另类赏析,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4.然而,尽管我通过写作总结了对《关雎》社会功能的理解,最初产生的疑惑仍未能解开:孔子和毛诗序作者如何从一首诗中洞察到深层的社会意义?
5.我长时间寻找答案未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当我终于得到了答案,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见到了希望的光芒。
6.答案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说明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摸索、尝试、失败、总结,最终形成了各种社会风俗和国家秩序。
7.商代虽然较原始社会有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愚昧的风气。家庭和婚姻的观念比较松散,走婚、野合、抢婚普遍,未婚生子是常态。
8.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雎》这样一首情歌应运而生。它表达了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以及自我克制、自我约束、重视道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类的一大进步和文明的向上能量。
9.在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再读《关雎》,可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我们也能像孔子一样,体会到其中的“中和之美”。
10.我一直在思考为何第一个问题如此困扰我,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意义。这不仅关于《关雎》,也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和深入剖析的意义,这将是下一部分讨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