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稻、麦、棉等作物首先应用了配方施肥技术,并在各地得到推广。
2. 各地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栽培特点,创造出多种配方施肥方法,主要分为三类。
3. 第一类是地力分级配方法,根据土壤肥力等级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
4.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需要加强土壤测试和技术水平,以提高配方施肥的准确性。
5. 第二类是目标产量配方法,依据土壤和肥料共同提供养分的原理来计算施肥量。
6. 目标产量是基于土壤肥力确定的预期产量,通过田间试验和生物统计得出经验公式。
7. 目标产量配方法发展出两种具体方法: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8. 养分平衡法通过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施肥量,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和实测值。
9. 地力差减法通过空白地力试验确定施肥量,更加简单易行,但可能忽视土壤中特定养分的缺乏。
10. 第三类是田间试验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确定最优施肥量。
11. 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氮、磷、钾比例法。
12. 肥料效应函数法能准确反映肥效,但需要在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多点试验,并不断更新数据。
13. 养分丰缺指标法和氮、磷、钾比例法易于掌握,但存在地区和时效的局限性。
14. 对于蔬菜作物,尤其是生长期较长、经济价值较高、需肥量多的茄果、瓜类,养分平衡法较为适用。
15. 蔬菜栽培环境差异大,应根据现有技术力量和工作量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