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指出,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阶段哲学方法的应用。
在神学阶段,人类倾向于通过虚构来解释世界。人们依赖于宗教和神话来理解复杂的现象,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在早期对世界的无知和恐惧。
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开始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即通过抽象的概念来构建理论。这种阶段强调逻辑和理性,试图从宏观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最终,科学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实证的方法,依靠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追求真理。科学方法的使用使得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发现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孔德认为,这三种哲学方法和相应的哲学体系是互不相容的。神学体系是人类思想的起点,科学体系是最终的目标,而形而上学体系则处于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孔德希望通过强调这三个阶段,提升实验哲学和实验社会学的地位,使其与近代科学哲学相媲美。然而,他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其中一部分观点被认为是对圣西门理论的借鉴。
圣西门提出,古代社会处于宗教神学的统治之下;随后进入了“假设体系”或“自然神论”的时代;而近代社会则迎来了实证科学时代。实证科学的进步削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物理主义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