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各有所成。其中老大囚牛,钟爱音乐,常常蹲在琴头,成为乐器上不可或缺的装饰,如今龙头胡琴仍保留着它的遗像。
老二睚眦,性情好斗,其形象常被装饰在武器上,无论是沙场名将的兵器,还是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都可见其威严之态。这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对威严的诠释。
老三嘲风,形似兽,好险好望,成为殿台角上走兽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有序,领头的“仙人”骑禽而行,后面依次跟着龙、凤、狮子等,它们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备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寓意。
老四蒲牢,形似盘曲的龙,平生好鸣好吼,因此成为洪钟上龙形兽钮的遗像。其“性好鸣”的特点被利用,把蒲牢铸为钟纽,敲钟时让鲸鱼形状的木杵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
老五狻猊,形似狮子,喜静不喜动,好坐且喜欢烟火,成为佛座上和香炉上脚部装饰的遗像。这种装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创造,具有了中国的传统气派。
老六霸下,又名赑屃,其形象常被用于建筑装饰中。传说中它力大无穷,能够承载重物,因此被用来装饰在需要支撑的建筑部位。
老七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而好讼,其形象被装饰在狱门和官衙大堂两侧。它不仅是威力的象征,更是明辨是非、秉公执言的体现。
老八负屃,其形象常出现在碑刻之中。传说中它善于书写碑文,因此被用来装饰碑刻以增添其威严和神秘感。
老九螭吻(鸱尾),鱼形的龙,相传能够灭火。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以消灾灭火。螭吻属水性镇邪之物以避火。
龙生九子各有特色与用途从乐器到建筑从武器到碑刻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彩的象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