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孔子的高足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及其弟子并身体力行地在列国间的仕途上长期奔走之后,仕途与中国古代文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文人要入仕呢?用孔子的话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宋朝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写过一首《劝读诗》,形象地阐释了这个观点:"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他的诗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但并不准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很多,但生活困苦,"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的生活并不如宋真宗所说的那样。读书只是敲门砖,只有由"学"入"仕",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前景。
仕途对古代文人来说,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人们在仕途上的经历,往往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素材。如孔子及其弟子的仕途经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唐朝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描述了一个落魄之徒在醉梦中经历仕途的荣辱盛衰,最终大彻大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反映了文人在仕途上的追求与反思,也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唐朝的卢生和宋朝的曹雪芹,都在仕途上经历了大起大落,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的代名词。这些仕途上的挫折和失落,使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尽管仕途充满变数,但古代文人仍然义无反顾地追求仕途。他们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荣耀和地位。然而,一旦面临困境,他们又会对仕途产生深深的反思和质疑。这种对仕途的矛盾情感,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帝制的结束,现代文明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可以经商办实业,可以从教授徒,可以著书立说,可以出书办报,可以发明创造,可以献身艺术……。然而,中国文人要想完全摆脱与仕途的干系,实在很难。在当代中国,非政治领域的行当,如工厂、学校、科研单位,甚至佛门,都有着类似政治领域的结构框架,衙门作风,等级森严,这种状况被称为"准仕途"。因此,即使置身仕途之外的文人们,也有一种很难割舍的"仕途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