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道德发展遵循一个固定且不变的连续顺序,这种顺序会因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
2. 柯尔伯格改进了传统的对偶故事法,采用两难故事法来探究儿童的道德推理过程。这种方法要求被试者在道德价值冲突的情境中作出选择,并分析他们的道德判断。
3.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总共六个阶段:
- 前习俗水平:幼儿及小学低中年级的儿童处于这一水平,他们的道德观念以外在奖励和避免惩罚为驱动。
- 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直至成年的人处于这一水平,他们服从于社会秩序和他人的期望,有维护秩序的内在欲望。
- “好孩子”取向阶段:儿童寻求获得他人的赞赏,重视做好孩子的形象,并根据行为的社会接受性来评价道德。
-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青少年关注社会秩序,认为行为应符合社会义务和职责,他们的道德判断以维护秩序为准则。
-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认为法律应反映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并可通过民主程序进行改变。
- 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个体基于自身的道德原则来判断行为,这些原则超越了现实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命令。
4. 柯尔伯格指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但达到各个发展水平的年龄和程度因人而异。虽然道德发展理想上会从外在规范导向内在道德理念,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一理想水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