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2.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适用于0至9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以外在奖励和惩罚为基础,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对错。
3. 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适用于9至15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期望,他们的道德判断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按照社会准则行动被视为正确和适当。
4. 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适用于15岁以上的个体。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超越了法律和权威,基于更普遍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概念。
5. 科尔伯格提出的六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中间两个阶段属于习俗水平,最后两个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6. 在前习俗水平的第一个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好坏,他们的行为动机主要是避免惩罚。
7. 在前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于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并非一成不变。
8. 在习俗水平的第三个阶段,儿童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们的行为取向是成为一个“好孩子”。
9. 在习俗水平的第四个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遵守法律和秩序为导向,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10. 在后习俗水平的第五个阶段,个体认为法律和社会规范是基于社会契约的,这些规范是可以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进行调整的。
11. 在后习俗水平的第六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基于一般原则,如公正和平等。他们认为,只要行为动机是正义的,那么行为本身就是正确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