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开始得到实践,当时的关注点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应采取资源化的方式来处理废弃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理念整合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该战略以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产生最小化为特征。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相对的概念,其核心是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循环经济的思想在60年代环境保护兴起时开始萌发。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警告生物界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提出,意指在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在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物的全过程里,转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模式,而发展一种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模式。他的“宇宙飞船理论”成为循环经济的早期典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自那时起,中国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并不断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循环经济理论在近期的发展中,例如在1998年引入德国的循环经济概念,确定了“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整合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要从不同空间规模,如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详情